学习共同体丨文学院:广习博喻身为范,论学乐群师之道
前言
近日,文学院“学习共同体”立项小组“长安雅集”在田家炳楼多媒体教室进行宣讲,现场气氛热烈。宣讲共分为五个环节:介绍“学习共同体”、磨课成果展示、微课成果展示、暑期实践汇报和交流讨论。
跟着小研一起来了解下吧~
广习博喻身为范,论学乐群师之道
学——始于分享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合作性的集体学习过程,学习者基于共同的愿景,自由资源组成学习团队,通过学习团队之间的知识及经验的分享和交流,实现知识的群化与融合,促进“互助、互动、互补、互促”,实现学习目标,不断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团体成员彼此之间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文学院“长安雅集”于2019年5月份成立,成立之后开展磨课训练、读书会以及教育前沿学术观摩等活动,目前取得较为良好的学习效果。
(负责人黄玲介绍学习共同体“长安雅集”特色活动)
(学习共同体成员观摩“第三届鼓楼区小学语文教师技能大赛”)
课——塑于锤炼
在此环节中,“长安雅集”负责人黄玲详细介绍了常规活动的相关事宜。“磨课”主要按照年段自由分成24个小组,每组4-6人,磨课时间主要安排在周三下午、周六日全天这几个时间段。期间每个小组每个成员必须每周准备一课完整课时的教案,并在一周一次的集体磨课上进行独立的15分钟片段教学展示,等小组每个成员展示完毕后进行集体的评课和教学反思及修改,最后把修改完后的教案发到群里进行打包收藏。
(磨课部分板书展示)
这种微格训练目的是锻炼教师的文本分析能力、教案设计以及台上的语音语调、微表情、动作等,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改进板书设计,力求设计出与文本贴切的创意图文、思维导图等。
通过一个学期的集体磨课的训练,团队成员们整体对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教材有了一定的认知,对一些重点篇目的解读有了全新全面并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在教师技能、教学台风、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
教——融于时代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当代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能仅停留于书本,更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因而“制作微课”成为当代教师的一堂必修课。微课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视频,具有内容精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等优势。语文课堂内容丰富,知识点多,通过微课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长安雅集”的团队成员也是刚开始接触微课,但是在今年5月份举办的首届全日制教育硕士微课教学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当晚还邀请获得一等奖的团队成员进行经验分享。苏小艺分享了微课前期制作的准备过程和注意事项,郑春霞则分享了后期制作和信息技术方面所要注意的问题。
为促进文学院教育硕士高质量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长安雅集”还给当晚听宣讲的学弟学妹们展播了优秀的微课作品,提供了微课制作软件的使用教程,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视频录制等各个方面分享经验,充分展示了学科语文的专业特色,体现出语文人的素养和风采。
术——成于探索
暑假期间,“长安雅集”参与了福建师范大学暑期创新实践活动。在本次实践活动中,“长安雅集”团队成员通过现场观摩全国顶级语文课堂教学大赛,感受大师风采,通过场下访谈全国各地特级语文教师,领略名家智慧,通过观看全国微课大赛获奖作品展示,见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碰撞与融合。
(“学习共同体”团队成员与语文界名师合影)
七天的实践活动,虽然以微观的形式观察了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但是收获的成果却是宏观的。此次活动不仅是团队成员走出学校,接触一线课堂,感悟教学真谛的又一次收获,更是未来投入教育事业,实现教育梦的又一次积淀。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长安雅集”将继续发扬共同体精神,以实践活动为基石,相互扶持,砥砺前行,以共同体的团魂铸就伟大的教育梦。
业——精于求知
(“学习共同体”成员陶婷婷与19级学科语文同学交流讨论)
五个环节过后,同学们对“学习共同体”立项小组“长安雅集”有了全面而又深入的了解,并在主持人带领下进行了提问答疑、交流讨论活动。文学院2018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学姐前辈们就有关磨课、微课制作、教育教学、学业论文以及就业等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给予耐心又热情的回答。
(19级学科语文同学认真倾听)
基于文学院培养教育硕士的目的与目标,在未来更好的构建学习共同体,积极培养新一代研究生学习、练习教育教学技能、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克服困难,建立更加完备工作机制,自上而下调动同学们“业精于勤”的进取心,致力于提高业务水平、专业知识,全面系统培养教师教育素养,努力在未来成为中小学教育界的中流砥柱。
推荐阅读
♢End♢
爱你,我们走心。
供稿 / 文学院
编辑 / 何婉婷
校对 / 胡佳君、袁梦臻